家门口的好初中① | 上海市第五中学:“强校工程”让“百年老校”焕发“新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自2018年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以来,各区各校着眼做强内功、抬升底部、持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初中教育”这一初衷正逐渐变成现实。
学校更强了,口碑更好了,学生受益了,越来越多的“强校工程”实验校,发生着喜人的变化。从今天开始,小育推出“家门口的好初中”专栏,带你探寻“强校”的秘密。
在刚刚落幕的2022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来自上海市第五中学的包佳珺老师作为虹口区唯一一名突围决赛的美术教师,与全市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据了解,自该校2018年成功申报“上海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越来越多像包佳珺这样的老师在优质资源的辐射下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注入源源动力。
近五年来,市五中学经历了3次校区搬迁,生源也跟着变化,终于在彩虹湾新建校舍,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全区内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学校之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学生发展赢得口碑,“强校工程”的推进,让这所创办于1893年的百年老校,不断焕发着“新生机”。
上海市第五中学彩虹湾新建校舍的办学条件实现飞越
教师屡屡获奖,
强课程、强师资成为学校发展“助推剂”
“成为‘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积极推进科技特色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整合了科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学资源,不断助力学生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校长李西双表示,课程更有特色、教师更有后劲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剂”。
专家专业指导、深化教学改革,大大激发了市五中学的办学活力。在“强校工程”的强力推进下,市教委牵头成立的市级专家指导团队,对学校办学课程规划进行论证、指导和蹲点研究;区域内也配备指导专家,对学校给予全程指导,让学校发展如虎添翼。
在此基础上,市五中学统筹校内校外的资源,结合“五育并举”的时代要求,完善了“三类课程”,提出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主题化”、探究型课程“个性化”的思路。
李西双表示,“个性定制课程”既是基础学科的延伸,又是激发兴趣特长的生长点,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出发点。比如:由学校语文组和英语组分别开设课本剧与情境剧的实践研究,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学习体验,还在舞台上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又如,“科学明日之星”与“STEM创新”,不仅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更强调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导,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校”需要“强课程”。近年来,市五中学探索出了别有特色的“DP发展课程图谱”。其中,“D”为“ Development”,意为“全方位的发展”,指向“人格健全”;“P”为“Progress”,意为“稳步的进步、向未来”,指向“学力坚实”。李西双说:“DP的理念在于‘发展’,DP课程的目标也指向个体的自我悦纳和自我完善,指向个性化发展,力求培养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新时代中学生。”
学校多元的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强校”,更要注重打造“强师资”。这些特色课程的探索开发,并行之有效地落地,与学校有一支精悍而具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密不可分。让老师们欣喜的是,在“强校工程”的支持下,市五中学成为“双名工程”实践基地校,为名校长、名师培养锻炼提供了大好平台,有力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强校工程”还让区域教研优质资源不断辐射。在集团化教研的引领下,2019年3月,江湾教育联盟教研共同体成立。市五中学与共同体内的教师多次开展合作教研活动,还与市、区“双名工程”种子计划教师团队展开教学研讨,让老师们获益良多。
如今,市五中学教师队伍逐年扩充,“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注入,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据介绍,学校现有教职工48人,校长担纲“双名工程”种子领衔人,5名管理系列教师和7位学科系列教师成为“种子计划”成员。
三年来,该校教师先后开设市级公开课3次、区级公开课18次,在虹口区开展的“强校工程”实验校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系列活动中斩获了8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其中,包佳珺老师荣获上海市体育和艺术领域教师专业技能展示美术学科模拟教学一等奖、上海市体育和艺术领域教师科研论文/教学案例虹口区一等奖,并两次参与上海市“空中课堂”的录制。她设计的课程还入选上海市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在近期举办的2022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美术学科课堂教学评比中,包佳珺更是晋级决赛,在全市舞台上绽放“强校工程”的教师风采。
生源增长率达63%,
“强校”助力学生多元发展、绽放光芒
市五中学八年级陈思源同学谈起自己初中以来的学习生活,总是眉飞色舞:“每年的科技节是我最期待的,除了炫目的开幕式和一流专家的讲座,我们还自制排箫、尝试孔明锁、体验无人机、挑战纸陀螺、和队友一起开展仿生机器人对抗赛……”
据介绍,成为“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市、区两级的优质活动资源不断向市五中学辐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客新星大赛、AI创想飞行、DI青少年创新思维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创新活动在该校举办,也越来越多像陈思源同学这样的“科创迷”在赛事活动中打开眼界、收获满满。
比如,九年级吴欣怡同学组团创作的科创作品登上了线上“上交会”的大平台,并荣获“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更有不少同学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小研究员”“明日科技之星”“希望之星”等称号。
市五中学学生作品在上交会参展
学生全身心参与课本剧“十六年前的回忆”展演
除了科技创新的学习体验,学生们还能参与到校园课本剧、职业体验、研学活动、未来问题解决展示、江湾教育联盟歌会等精彩纷呈的校园课程活动之中。“从六年级开始,老师就会带着我们排演课本剧、改写剧本,甚至创编剧目,我的表演天赋得到了许多锻炼。我们的剧目还参加过虹口区读书节的闭幕式呢!”小陈同学这样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强校工程”的推进,学生们不仅“幸福感”满满,生源数量也在大幅度提升。据统计,2019学年市五中学生源比2018年增长了45%,2021学年增长更是达到63%,该校周边的学生也纷纷“回流”,选择对口入学就读这所“家门口的好初中”。
“向善向美”
百年老校用办学实绩赢得口碑
如今,走在上海市第五中学的彩虹湾新校区内,信息化的教学楼、室内外体育场、下沉式广场、屋顶“善耕农场”等充满智慧的学习空间,令人耳目一新。曾经几度更名、几度搬迁的百年老校,已经成为虹口区内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学校之一。
“这将是我们五中发展的新契机、新篇章。”校长李西双感慨,“一百多年来校址由南向北迁移,办学也历尽风雨。环境、生源不断变化,课程教学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革新,我们五中人将时刻准备着、践行着。”
据介绍,从1893年最初创校时取名“仁善学校”,这所百年老校便将“善”文化融于办学的历史文脉中。如今的上海市第五中学更是着力建设“善美”的校园,制定“善立”的制度,打造“善行”的课程。李西双说,“向善向美”也是学校“强校工程”实施中的“主题词”。
她表示,“善美”校园,能让师生不断续写五育并举的育人故事。为此,学校用“善”的文化符号设计了一套学校视觉系统,希望学生在校园内,随时看到“善”的风景,体验“善”的活动,感受“善”的教育;学校还打造了一套泛学习公共空间,满足学生不同的体验需要,力求让学校成为阅读中心、学习中心、资源中心。
“善美”校园山水文化标识成为靓丽风景线
“善立”制度,给“强校工程”的落地提供了保障。大到学校管理制度,小到学生的行为规范,“善立”的制度成为学校提质增效、科学治理的基石。“善行”课程,不仅包含学校的DP课程,还涉及优化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实践、作业设计研讨等内容。以作业设计研讨为例,“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校常态化全员开展单元作业设计的学习与实践,切实把好作业的“数量关”和“质量关”,将减负增效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屋顶的“善耕”农场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善美”校园、“善立”制度、“善行”课程,铸造了“善学”的学生和“善导”的教师,学校的办学口碑越来越好。
据统计,随着“强校工程”的推进,市五中学2021年、2022年毕业班学生的升学整体表现良好,被市、区优质高中录取的比例率稳步提升。2021年,学校还被评为“十四五”期间首批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校、虹口区行为规范示范校。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报告数据显示,市五中学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学校和老师,对学校组织的活动非常喜欢,超过70%的学生为自己学校感到自豪。很多家长说,把孩子放在市五中学,自己非常放心。
“强校工程”实施以来,市五中学各项工作已进入良性循环。但李西双不敢有丝毫松懈,她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发挥强校工程联动效应,进一步聚焦办学质量的提升,配齐配优软硬件设施,升级课程建设体系,向善向美、聚力前行,脚踏实地地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初中’。”
作者:上海教育新闻网 刘时玉
照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编辑:季昕